切換語言 : English 简体

博物館概況


歡迎光臨澳門鐘錶博物館,能向世界各地的遊客們展示珍貴的鐘錶館藏,深感榮幸!


博物館所在位置w.jpg


澳門鐘錶歷史簡述


澳門,古稱為 「濠鏡」, 1554年開埠通商,1557年允許葡萄牙人在此建城定居,至今開埠已有400多年。隨著遠東航路的開闢,澳門逐漸成為了以貿易和宗教交流為主的交通樞紐。在十六世紀後半葉,教廷和各個教派不斷為進入內地傳教作種種嘗試,由於當時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如何進入內地進行傳教事業成了傳教士們極待解決的問題。耶穌會規劃了以澳門作為遠東中心的策略和方向,當時的傳教士們首先抵達澳門,並學習漢語。

幾經探索後,羅明堅和利瑪竇以展示西方科學這一傳教策略成為第一批將鐘錶帶入內地的傳教士。1582年,利瑪竇攜帶自鳴鐘抵達澳門,以此為禮緩緩打開了北上的通道,幾經波折後,在1601年終於得以入京面見明朝的萬曆皇帝。當時利氏派人去澳門準備獻給皇帝的禮物,其中就包括兩座大、小自鳴鐘。

機械鐘錶未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宮廷和學者較常用的計時器有日晷、水鐘、銅壺滴漏等,而民間則使用觀日、察貓眼等自然現象來略知大概。相對而言自鳴鐘走時精准、報時直觀,因此成功引起皇帝注意,深得其愛,自此紫禁城多了“嘀嗒嘀嗒”的聲音。兩座自鳴鐘成功打開了進入中國的大門,更成為了此後皇宮收藏,甚至製作自鳴鐘的源頭。

進入清代,技術派傳教士多在澳門登陸和停留,康熙皇帝曾多次從澳門招攬了徐日升、安多等葡國人入京供職為宮廷服務。並且鐘錶收藏逐漸從宮廷擴展到民間,市場需求的日益擴大,也使得鐘錶貿易逐漸繁榮。至乾隆年間鐘錶貿易日臻鼎盛,廣州在一口通商政策下成為唯一通商口岸,而澳門則是這些來華商人及其家眷的居住地。在貿易季(每年八月至下年一月)之外,來自英、法、瑞等國的商人便回到澳門居住,有些逝世後便葬於澳,如中國市場表之父伊伯利的家族成員,以及大八件之父愛德華播威的弟媳等,如今都靜靜地安葬於離此不遠的聖公會馬禮遜堂的公墓裡。可以說,澳門作為鐘錶的採購轉口之地,在中國鐘錶文化史上地位特殊而卓然。


澳門鐘錶博物館簡介

 

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逐漸掌握了太陽東升西落、月亮陰晴圓缺和四季變化等週期性天文自然規律,並運用這些週期現象作為測量時間的尺度。時計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和觀察中產生和發展的產物,從日晷、圭表、水鐘、銅壺滴漏、沙漏等,到機械鐘錶的興起,將無形的時間轉化成可丈量的迴圈運動。作為日常生活的實用工具,時計與我們息息相關。一枚時計的產生涵蓋了科學和藝術的交融,也是人文精神和知識的延伸和結晶。澳門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地,更是中國鐘錶文化歷史上不可忽略的濃厚一筆。但隨著戰火和貿易港口的變遷,澳門鐘錶歷史逐漸被埋沒。

澳門鐘錶博物館作為一家私人博物館,由兩層合共六個展區組成,分為四個常設展區(包括近現代手錶區、沛納海展區、古董鐘及懷錶區和表迷互動區)以及兩個不定期展區(包括活動展區和名家收藏區),我們希望透過展示從400年前至今的各類時計,和大家一起跨越時間和空間,攜手發掘和研究這段歷史。

方榮毅館長,作為澳門本地的鐘錶收藏家,常年在世界各地搜羅各類時計,有感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攜手博物館團隊從零開始建立一間有趣好玩的博物館,接待本地和來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訪客,傳承澳門的鐘錶歷史,弘揚鐘錶知識和文化,為本澳旅遊業盡微薄之力。同時,我們很榮幸地為大家介紹方館長的良師益友——霍飛樂老師。作為澳門本地的獨立製錶師,他同時也是機械工程師及古董鐘錶修復師,華語錶圈中的修錶能手,資深鐘錶收藏家及評論家。本館有幸展出其作品,我們將齊心合作,填補澳門製錶的空白,盡力培養更多的鐘錶人才。


方館長.jpg

澳門鐘錶博物館 館長

方榮毅 先生

霍生照片.jpg

澳門獨立製錶師

霍飛樂 先生




外觀-WEBSITE.jpg

澳門鐘錶博物館外觀一覽


澳門鐘錶博物館由兩層合共六個展區組成,分為四個常設展區(包括近現代手錶區、沛納海展區、古董鐘及懷錶區和表迷互動區)以及兩個不定期展區(包括活動展區和名家收藏區),第一批館藏展示了古今中外由17世紀至今跨越近400年的不同鐘錶。而每星期的固定時間,由資深制錶師坐鎮錶迷互動區,向參觀者展示制作和維修鐘錶的藝術。


穿過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鐘錶工匠用智慧和實踐融合成的時間隧道,參觀者可以感受到鐘錶文化的發展歷程。


博物館內部一覽▼▼▼


DSC02908 16_9W.jpg

DSC03109 16_9W.jpg


DSC03043 16_9W.jpg

DSC02785 16_9W.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