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法國銅鎏金雕塑鐘
館藏編號:C1902009
約19世紀於法國製作,機芯簽署L.E.P JAPY & Cie, 尺寸50 × 20 × 65cm(長、寬、高)。
銅鎏金鐘身,雕塑場景為三個憨態可掬的小天使、山羊及果籃,寓意豐登富碩。鐘身下半部分點綴以彩繪瓷面及各式精美雕花銅飾。經典的法國圓形機芯,雙發條8日鍊,錨式擒縱。白色瓷鐘面,羅馬數字時標和阿拉伯數字分鐘刻度。
功能: 時、分顯示及整點半點自動打鈴報時。
關於鐘匠
機芯上簽署的商標“L.E.P JAPY & Cie”是19世紀法國非常著名的鐘錶製作商Japy Frères 使用的其中一個商標印刻。Japy Frères由Frédéric Japy及其三個兒子創立于1806年,在19世紀及其後漫長的150年裡Japy製造了數量巨多的各式藝術風格卓著的座鐘,以量產、價廉物美著稱,在19世紀該公司製造的法式機芯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
Frédéric Japy(1749-1812)是工業化生產及鐘錶製造的先行者,在他還是學徒時,鐘錶零件的製造仍是分散各地的小作坊式分工手作,再由人組裝,安裝入做好的鐘殼內。Frédéric Japy將所有的生產工序合理化地聚集在一處——生產車間,每個人分配特定的工作任務,同時購買了一些鐘錶製造機器,並以此為基礎發明新式製造機以標準化和量產化,大量節省了時間及人力成本,也徹底改變了鐘錶製造業的生產方式。在將近150年裡,Japy的琺瑯鐘盤幾乎成了大多數鐘錶的標準,在現存的法國皮套鐘裡,鮮少皮套鐘不使用Japy的鐘盤。
法國鐘在鐘錶歷史上以其千變萬化的藝術類型而著稱,豐富的藝術表現主題,從巴洛克、洛可哥到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皆有體現。在帝政時期的座鐘風格通常採用兩種主要的修飾藝術,一種是Patina, 一種則是Ormolu,兩種技術常常混合搭配使用,而呈現的效果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和諧統一。這款鐘即運用了上述兩種技術。
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
約在1750年之後,受啟蒙時期運動影響,知識份子們對於自路易王朝以來的奢靡生活形態所不滿,同時由於歐洲考古學界挖掘了赫基雷尼亞和龐貝古城遺址,歐洲掀起了一股對於出土文物的模仿熱潮,深為古典藝術的簡樸、理性所影響,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開始盛行,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時有出現,直到19世紀甚至20世紀初仍具影響力。
該藝術風格流派主張恢復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風格的榮光,其後該風格逐漸風靡整個歐洲。不同於巴洛克風格的“宏偉莊重”或洛可哥風格的“注重繁複華麗及不對稱”,新古典藝術風格在表現上主張仿效希臘及古羅馬的古典規則,均衡對稱,技法上又以文藝復興後的素描為基準,多半取材自古代歷史中的各類神話及寓言故事。
在座鐘作品中,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藝術作品通常會運用古典裝飾圖案及花紋,如棕葉、老鼠簕、卷軸等,主題一般是寓言故事主角、希臘及古羅馬神祇、古典文學代表人物、歷史人物及哲學家等。其他雕塑家喜愛使用的主題,還包括古典雕像及著名的繪畫,如《沉睡的阿莉亞多尼》(Sleeping Ariadne)、《愛神吻醒賽姬》(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等等。
銅鎏金(Ormolu)
在18及19世紀,工匠們時常運用鎏金技術作為鐘、傢俱等作品上。青銅鎏金Ormolu是法國工匠們在製作時的常用技法,將金溶于水銀(汞)中,形成金泥並塗於青銅上,而後火力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附著於器物表面。不同於貼金、包金,更厚實耐用。然而由於水銀的劇毒性,在1820年左右,大批的鎏金工匠不到40歲就死亡,即使當時採用了各種預防措施仍於事無補,鎏金技術在法國逐漸不被允許使用,約到1900年,民間仍有人繼續使用此技法,直到電鍍金技術的發明取代了鎏金技術。
小天使造型(Putto)
小天使這一類造型時常出現在神話宗教類的繪畫、雕塑等作品裡,特別是作為文藝復興及巴羅克風格時期及其後的各類傢俱、瓷器、鐘等的裝飾元素。它們時常被描繪成有翅膀或者沒有翅膀的胖胖的小孩或丘比特造型出現,代表著愛情、天堂、和平及豐登富碩。以丘比特為原型的小天使也被成為Amerino(複數:Amerini)。